杭州西溪艺术集合村-无尽的花园

2018年9月2日,第18届亚运会圆满闭幕之时,杭州作为第19届亚运会举办城市参加接旗仪式,用一场充满江南韵味与运动活力的文艺演出告诉世人,亚运会已正式进入“杭州时间”。以“一曲溪流一曲烟”闻名的西溪湿地,更是作为杭州的金名片以超高颜之出现在了亚运会会徽的宣传片中。


时间倒推到2008年,维思平受邀担纲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以及三期西溪艺术集合村部分建筑设计工作。主设计师吴钢来看这片场地时,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构筑物,全都是湿地,只有一些老的村落和石板路,以及很多的农田。这里的睡莲让他联想到了莫奈的《睡莲》,进而衍生出了“无尽的花园”这一构想——当这个构筑物结束的时候,仍然能够看到这里是原来的样子,仍然是无尽的花园的状态。

“无尽的花园”主设计师吴钢专访

 

      “无”  的  设  计  境  界      

——回归自然,回归原始

整个西溪艺术集合村的规划设计由维思平统筹,最后由12位著名的建筑师一起建成。项目的整体规划及景观设计目标为回归自然,回归原始。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有古朴的人文风范、江南独特的湿地景观、旖旎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面对西溪,维思平相信只有“无”的设计境界才能使其更加圆润、自然。

设计通过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调整与自然的关系,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传递出中国文化所有的和谐、平和、清寂、幽宁、冲淡的气质,也包括了传统的邻里关系、生活态度、处世理想和人生境界等。

项目名称    杭州西溪艺术集合村

项目地点    中国,浙江,杭州设计/完成   2008年/2016年占地面积    710,000平米

建筑面积    5,642平米  

项目性质    旅游度假

设计内容    规划/建筑/景观

总体规划    维思平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维思平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   土楼(刘家琨);水墨西溪(李晓东);消失的建筑(王昀/方体空间工作室);溪居林院(王路/壹方建筑);Y计划(张雷);树影梦叠(齐欣);再动框景(王维仁/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无尽的花园(吴钢/维思平建筑设计);A.B.地块(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C.地块(徐甜甜);D.地块(都市实践);E.地块(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委托单位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建设指挥部

摄影/视频   刘磊

荣誉奖项    2011年深圳双年展、2012MIPIM ASIA香港展、2013首届“中水万源杯”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大赛优胜奖

      未 来 的 西 溪      

——尊重湿地,最小干预

对于西溪艺术集合村的规划,项目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很多讨论,希望通过更生态的方法来保护湿地,呈现其原来的样子,保留原生景观。最终,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运用了“尊重湿地,最小干预”的策略,严格控制建筑、道路规模;利用现有道路系统,陆上以步行交通为主,辅以电瓶车。

设计师最大限度的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运用弱规划的概念,以一种嵌入式的、顺应自然的规划来顺应原始地貌、地形和生态,而非对现状做过多的改变。

适当开发水塘堤岸,架空为木步道,形成游览路径,并加强水路交通;地面铺装采用透水性材料或架空铺砌;控制游览营运船只,以减少船舶和人流对水质的污染;栽植适宜当地的植被;公共照明利用太阳能;更好的保护湿地环境,体现江南水乡特色。

      保 护 自 然      

——融入风景的平常建筑

维思平一直坚持平常建筑的主张,希望建筑能融入风景中,更加讲究建筑的尺度和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原有自然生态的保护。杭州是中国江南传统的集大成之地,西溪湿地更是江南文人墨客曾逗留过的地方。在这里的建筑,也应该是融入人文与自然景观当中的。

保护第一自然–原生植被、动物及自然堤岸、湿地形态等。设计采用柳树桩的生态护坎,营造更多水面、浅滩和水草地,增加水、陆关系的变化形式,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补种芦苇,净化水体。保护第二自然–经过千百年人工修葺的鱼塘、水田、荷塘、人工栽植的早园竹等与饲养的鸭、鹅等家禽动物构成的农业自然形态。体现渔耕文化、休闲文化的田园风情。尊重第三自然–原有散落、具有浪漫气息的村落肌理及原有道路。新规划建筑以原有村落宅基地为基础,采取功能群组分散原则,以形成各地块自成体系又足够“离散”的多中心聚落。

      无 尽 的 花 园      

——是聚落也是原生空间形态

整个西溪艺术集合村的规划设计是一个聚落的概念,除了少数几个之外,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在原有构筑物的地方建造,也是在湿地当中的原生态空间形态。

维思平设计的“无尽的花园”也是一个聚落形态,即把这个聚落划分成最小的单元,就是房间的单元。这样,一个巨大的构筑物就变成了房间的聚落,每一个房间又相对尺度较小,高度较矮——看起来就像消失、融化在了整个西溪湿地的景观中。

设计在整个建筑、空间和功能的构成上采用了中国的亭廊结构,使构筑物变得像在湿地里、风景中的亭子,并用廊道连接在一起,体现了传统的韵味;中间完全没有柱子的盒子状结构,又使得构筑物非常现代的,形成了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形式。在色彩上,设计尊重了江南特性,运用了白色墙壁和灰色窗纹的色调。

在吴钢的眼中,西溪艺术集合村就像中国的丝竹音乐,同时它又是一个现代的建筑,有钢琴的旋律融入其中,白墙以及窗户的深色和白色的对比,都赋予了西溪艺术集合村现代的韵律,使其成为了丝竹音乐和钢琴的协奏曲。

      时  间  的  艺  术      

——跟时间对话,用不同的表情

在构思的初期,设计师就希望西溪艺术集合村是可以随着时间的变换,而有不同的表情。因为建筑是时间的艺术,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是一个有生命的空间。

亭廊的空间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的跟自然对话,跟时间对话,能够在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形态:冬雪时节,在庭院里能围炉观雪;梅雨悠悠,又能在屋里看庭院雨落如珠;春秋时节,在廊道里也会有不同的模样;一天也是这样,从早上到晚上,都有千变万化。

维思平的设计理念使得建筑物融汇在自然中,自然的表情会直接反映在建筑上,当它和自然非常贴近时,水的反光、树的影子,甚至连风都会非常直接的和建筑产生互动。设计师要做的不止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而是尊重空间原理,把建筑物分成公共、半公共、私密和半私密的空间。

西溪艺术集合村本身的建造方式使原先的生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样的态度是可持续的,这样的湿地也是可持续的。把这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协调、重构,力求使其变成全国人民心之向往的旅游胜地,是维思平创作初期的理想。

“我觉得平常就是自然,平常就是尊重原生的地貌,自然就是可持续,自然就是在建筑当中能看到风,能看到阳光,能看到空气的流动,能闻到花草的香味,能感知四季的变换,我相信这些在西溪艺术集合村都得到了比较好的体现。”——西溪艺术集合村设计师吴钢